03 四书论语 00 简述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四句话说明了 ,《论语》记叙的是孔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们 。
读《论语》要了解孔子,这里概略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终年七十三岁。
孔 子是宋国贵族后裔,后迁至鲁国。孔子出生时家境虽已没落,但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于礼、乐、射 、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天资聪敏,谦虚好学,所以到三十岁时已经因博学而闻名于世。他开始设立私学,收徒教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 典籍。弟子多达三千,其中优秀者七十二人。孔子总结前代文化思想资料,结合当时时势,对伦理道德和社会 、政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从春秋时代起,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由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季氏 手下当过管仓库的小官,帐目记得很清楚;当过管牛羊的小史,牛羊长得肥壮;表现出他忠于职守的精神和管理才能。后因鲁乱,一度旅居齐 国,回国后仍然设学授徒。五十岁以后,孔子被鲁君委以重任,官至司寇之职,掌管鲁国司法大权。他在任上,曾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齐鲁夹谷盟会上,孔 子怒斥齐君,强要齐景公答应平等条件,显示了外交才干。另一件是他主张“堕三都”,要求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贵族拆除三座采邑的城堡。由于诸多干扰.“堕 三都”计划没有完成。这两件大事显示了孔子的才能突出和政见鲜明,但得罪了三家大夫,司寇只做了五年。被迫弃官离开鲁国。
孔子为了实现自 己的政见,率徒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和当权者接受并推行他的主张。先后去过卫、曹、宋 、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在卫、陈停留较长时间。也做了一些小官。但终未能找到知音。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按受.雄才难展,宏图难成。在这十四年周游列国 中,孔子和门徒们也曾历经艰险;厄于陈蔡、被围于匡 、微服过宋……。六十八岁时,孔于回到鲁国。在其后的五年中,他专心于教育工作,并整理核定丁《诗》、《 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经,对中国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孔子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针对当时社会的宗法等级实际,提出仁应以孝悌为先;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人”;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孔子主张“忠恕”,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道德的总体。
孔子的政治主张 -- 仁德政治。孔子把仁的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必然是倡导仁政。他主张“为政以德”,要求为政者要关心人民;要求为政者要克己正身,以身作则;要求对人民应“齐之以礼”,重在教育,不重刑罚 。为实现德政,孔子主张必须任用贤人,认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孔子的仁政最终必然导致“王道”。争取王道,统一天下 ,就必须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则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就是正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之名,就是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僭越”的诸侯、大夫,如果真正做到了正名,则可恢复到西周的王制,王道一统。
孔 子的哲学思想中首先是“天命观”。孔子对天和鬼神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主张重人轻天,对鬼神“敬而远之”。他重视人事,强调主观努力,主张在实际 行动上,与命运抗争。孔子的另一哲学思想是“中庸”。孔子认为“过犹不及”说“师也过,商也不及。”他还主张“和而不同”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这也是他处理矛盾,统一矛盾的原则。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 ,属于最高层次。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
孔子在伦理道德方面,主张孝、悌、忠、信。他很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重视学习与实践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他主张为政者应加强道德修养,以德修身,才能以德治国。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他认为仁是主,礼是次;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因此,仁应统帅礼,礼应服从于仁。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两大贡献。首先是孔子兴办私学,开辟了办学的新局面,打破了官方垄断的教育,这为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次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 主张 ,凡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只要送一条干肉做见面礼,孔子就收他为学生。这无异是一种受教育平等的思想,自然能扩大受教育面,打破贵族 垄断受教育权的局面。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尤为可贵。他一生教育培养出三千多弟子,仅贤者就七十二人,可谓贡献巨大。孔子教徒,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他对学生经常是仁、义、礼、智、信、直 、勇、刚等多方面道德教育,而且弟子们都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谓全面发展。孔子主张谦虚好学,学无常师。他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坚持学思并重,紧密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对子游、子夏、孟武伯、孟懿子四个人问孝, 做出四种有针对性的回答,使受教育者切实获益。孔子坚持启发式教学,他认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 ,亲密和谐。子路对他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架子。在与子夏谈论美时,子夏说出 “绘事后素”,已知礼后于仁,孔子赞叹地说“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教学相长。
孔子之伟大,还在于他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灵活变通 ,不保守、不固守常规,所以孟子称赞他是“圣之时者也 ”。如果说孔子有革新思想,是改革家,恐怕不是过誉吧 ?
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明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箴语,将永远流传于世,孔子的盛名也将与之永存而不朽。
《论语》最先传入朝鲜,再东渡传到日本,被两国作为普及教材使用,近代日本著名实业家涩泽荣一,著了一本《论语加算盘》,在日本很受推崇。1593年,著名传 教士利玛窦把《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论语 》传入欧洲。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中国在政治、伦理方面远比欧洲进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超过基督教教义 的最纯粹的道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自命为孔子的继承人,被人称为“欧洲的孔子”。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在欧洲,对启蒙运动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的思想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性格中,成为中国人的美德。《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 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