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书论语 05 公冶长篇
【公冶长】 简介
本篇共二十八章,记叙了孔子对公冶长、南容、漆雕开 、子产、令尹子文及其它一些人的评论,反映出孔子认识和选择人才的观点。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无论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对其他人,包括历史人物,都能分别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决不轻易以仁许人。
本篇还记叙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论述。孔子主张学习要勤奋不懈。因此,孔子也常常把好学与否作为评价人的标准之一。
第一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公冶长这个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虽然曾被关入监狱,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缧绁:【léixiè】,古时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指牢狱。
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第二章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谈论南容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能被任用 ,从而发挥自己的才干;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能明哲保身,免遭刑罚。”于是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
南容: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废:废置,不任用。
刑戮:刑罚。
第三章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谈论子贱这个人,“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这个人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品德呢?”
子贱:姓宓(音fú 读伏)名不齐,字子贱。
若人:这个,此人。
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第四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道:“我是怎样一个人?”孔子回答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 :“是瑚琏。”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孔子认为子贡,没有达到“君子不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 、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 》对其评价颇高。
子曰:“君子不器。” - 【为政】 第十二章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象起器皿那样,只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或才能。”
第五章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雍这个人,仁德而不能言善辩。”孔子道:“怎么要能言善辩,花言巧语呢?侍奉于人,却口辞敏捷,言辞不穷,往往会遭到人家的厌恶,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否仁德,但仁德的人有必要能言善辩呢?”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冉雍【rǎn yōng】
佞:【音nìng】 ,能言善辩,有口才。
第六章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从政。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想继续学习便回答说:“我对做官从政缺乏自信。想继续学习,等学到很好时才当官。”孔子听了很高兴。
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的门徒。
说:【音yuè】,同“悦”。
第七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倘若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坐木筏到海上去 。能跟随我的人,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遇事敢为的勇气上超过了我,其它方面则没有什么超人的才能。”
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从:跟随、随从。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门徒。
第八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这介人能实行仁么?”孔子回答说 :“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做管理赋税方面的工作,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实行仁。”孟武伯继续问道:“ 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一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或拥有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可以让他做总管.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实行仁。”孟武伯接着问道: “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实行仁。”
孟武伯:姬姓,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名彘【zhì】 ,世称仲孙彘,谥号武,是孟懿子的儿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门徒。
第九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道:“你与颜回相比,谁胜过谁?”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点.能触类旁通 ,从而明白十点,我听到一点,只能进一步明白两点 。”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第十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宰予在白天里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琢 ,粪土的墙壁无法粉饰;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他还能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最初我对于人的看法,是听了他说的便相信他所做的也是这样;现在我对于人的看法 ,是听了他说的,还要看看他所做的是不是一样。是宰予改变了我的观念。
宰予:(公元前522~公元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 ,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予yú】:同“余”。
予智自雄:自夸聪明,妄自夸大。
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后指任意索取。
【予yǔ】:
予以、赐予、赋予、给予:给与
生杀予夺:亦作“生杀与夺”。
第十一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刚强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 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不屈呢?”
申枨:字周,春秋时鲁国人,精通六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枨【音chéng】。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第十二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把其欲愿强加给我,我也希望我的欲愿不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此句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自己所不愿意的事与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十三章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所传授的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史知识,我们还可以听到学到;至于老师有关人性和天道的深微见解,我们就无从听到学到了。”
第十四章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第十五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路问道:“为什么孔文子的溢号叫做‘文’呢?”孔子说 : “他聪明而由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 、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之为 ‘文 ’”。
第十六章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谈论子产,“有四种美德合乎君子之道:他举止行为自律恭谨,他服事君主敬慎尽职,他教百姓广施恩惠 ,他使用百姓合乎情理道义。”
子产:名侨(?-前522) 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 ,与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
第十七章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往,相交越久,人们对他就越加敬重。”
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第十八章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居住蔡国时,为他收藏的大龟盖了房子 ,还把房子的斗拱雕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短柱又画上藻草,这种人怎能算是聪明呢?”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 。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卿 ,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第十九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形于色 ;三次罢官也没有恼怒之色。同时,还把自己的政令全部告诉新接任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国家的忠臣。”子张又问:“这就是仁吗?”孔子道:“ 不知道。这又怎么能说是仁呢?”
子张问:“崔杼杀了齐庄公,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齐国 。到了一个国家,就说:‘这里执政的人和我们齐国的崔子一样’。便离开了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 ‘这里的执政的人和我们齐国的崔子一样。’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道 :“很清白。”子张说:“ 这就是仁吗?″孔子道:“不知道。这又怎么能说是仁呢 ?”
第二十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复考虑多次,才付诸行动。孔子听了,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第二十一章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便装愚作傻。他的聪明别人做得到,他的装愚作傻是别人做不到的。”
宁武子: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 。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朝元老。
第二十二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乡里的那些学生,个个志向远大,但作事粗率简单,有文采,都是世间大才,但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还需要我对他们进行指导。”
第二十三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别人对他的不好,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第二十四章
子曰:“熟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要点醋,他不直接了当地说明自己没有醋,而是向他的邻居要了一点给了那个人。”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当时人认为他为人爽直、坦率。
第二十五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容,过分的卑恭,这种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而表面上却装出和人很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历史资料。
第二十六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道:“我愿把我的车马和皮袍,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而问孔子道 :“我们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意年老的人都得到奉养和安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年少的人都得到关怀。”
第二十七章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看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过错,而在内心自责的人。”
第二十八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在十户人家的地方,处处都有忠信品德的贤人 ,只是没有象我那样好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