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书论语 06 雍也篇
【雍也】 简介
本篇共三十章,记叙了孔子对政治、伦理、哲学、人性及人才等的论述,反映了孔子的观点和主张。
孔子多次赞扬自己的学生颜回,认为他勤奋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安贫乐道,是修养道德、培养仁的贤人君子的典型。
孔子认为能广泛地施恩于百姓又能接济众人的人,不仅是仁德的人,简直就是圣人;能努给百姓办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人,是聪明人。
孔子还分析了文和质、智者和仁者的关系和区别,谈论了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等问题。
第一章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南面就是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当官,作君主的从政者都面南而坐。所以意思是:冉雍啊,可以从政治理国家。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
第二章
仲子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简要。”仲弓说:“若居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办事简要不拖沓,这样居于上位下视百姓,不也可以吗 ?若居常只图简便,又以简便方法做事,这岂不是太过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的话是对的。”
仲子:鲁国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死于公元前480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拖沓:【tuōtà】形容做事拖拉。
第三章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别人 ,也从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象他这样的人了。”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之一。
第四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被派作使者前往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作口粮。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骑的是肥膘大马,穿的是轻暖皮袍。公西赤到齐国去会过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负担他母亲的生活。君子只救济急需的人 ,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第五章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担任孔府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去分给你的邻里及家乡人吧。”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邻里乡党: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孔子以“仁爱”之心待人,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
第六章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在谈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想不用它来作祭品,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
骍【读新】
第七章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长时间不离开仁,至于其他的学生,只是短时间内偶而想一下罢了。”
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 : “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执政吗?” 孔子回答说:“仲由处事有决断,做官执政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执政吗?”孔子道:“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执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接着问 :“冉求这个人可以执政吗?孔子道:“冉求有才能,对于执政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鲁哀公时期,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第九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一定到汶水之北的齐国去了。”
闵子骞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门中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费【读密】
汶【读问】
第十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有病,孔子去慰问他,从窗户里握住他的手,说:“ 看来要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
牖【读有】
第十一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真是贤德啊!”
箪【读单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孔子称赞颜回有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十二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是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理论,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道:“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而你现在是刚刚开始学习,就给自己划了界限停止前进。”
说:【音yuè】同悦。
女:【音rǔ】同“汝”,你。
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第十三章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君子儒: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小人儒: 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第十四章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子游做了武城邑的邑宰。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人循规蹈矩,从不走投机取巧的途径,如果不是为了公事 ,他从来不到我的住处。”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 孔门十哲”之一。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径:小路,引申为邪路,投机取巧的途径。
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第十五章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齐鲁两国交战,鲁国败走 ,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将入城门时,他鞭打自己的马 ,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马跑得不快。”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伐:夸耀。
奔:败走。
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孔子表扬了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功劳,是一种美德。
《左传·鲁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的战役中。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撤退。这是很勇敢的表现,勇敢是军人应有的素质。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第十六章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和宋朝那美貌的仪表 ,在今天的社会里恐怕难免要遭人憎恶了。”
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宋朝: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朝,《左传-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中曾记载他他身为卫国大夫,既受到卫灵公的宠幸,又与卫灵公嫡母襄夫人宣姜和夫人南子有染。后来他和齐豹、北宫喜、褚师圃一同作乱 ,把卫灵公赶出卫国。后来卫灵公复国,宋朝逃亡晋 ,卫灵公却又因为南子思念宋朝的缘故,再次把他召了回来。有一次卫国太子蒯聩献盂于齐,经过宋国,宋人向他唱道:“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那只求子的母猪(指南子)既然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指宋朝) ?这也就是成语“娄猪艾豭”的由来。
娄猪【lóu zhū】:母猪。比喻淫乱的女子。
艾豭【ài jiā】: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
面首【miàn shǒu】:本指健美男子,后引申为男妾,男宠人 。
渔色【yú sè】: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如渔夫供鱼,故云渔色。
第十七章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房门而走出屋外呢?为什么没有人经由此路而走呢?”
孔子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第十八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 ,就会显得虚浮。只有文质兼备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认为文与质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第十九章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由于侥幸地避免了祸患。”
孔子说的直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的与不正直如虚伪、奸诈、坏心眼是对立的。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祸患。
第二十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易》、《诗》、《书》、《礼》,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快乐的人。”
孔子认为从事任何事物,兴趣是学习任何事物最好的推动力。
第二十一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一个人的天资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一个人的天资在中等以下,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孔子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愚笨与中等的差别,需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二十二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请教孔子怎么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民众生存的要义,尊敬鬼神而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不居功自傲,这可以说是仁了。”
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
知:【音zhì】同“智”。
务:从事、致力于。
第二十三章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喜爱动,有仁德的人喜爱静。聪明的人乐观,有仁德的人长寿。”
知:【音zhì】同“智”。
第二十四章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把齐国的社会革新一下,便达到鲁国的现状,如把鲁国的社会再革新一下,便达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提出了“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以周礼来去做,有的时候周礼行不通 。就以和谐而和谐的方法,不以礼来节制和谐。
第二十五章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不象个觚了,觚啊!觚啊!”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第二十六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孔子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一位仁德的人掉进井里啦。他也会跟着跳下去救吗?”孔子回答说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会到井边救人,会为义而舍身,但不会跳下去,无理的自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第二十七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第二十八章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会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假若我做了什么秽浊的事,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南子: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行为淫乱,名声不好。
说:【音yuè】同“悦”。
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第二十九章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民众已经很久缺少它了。”
第三十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广泛地施惠于民。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道,那一定是有圣德的人了!要做到这一点,尧、舜恐怕也要为难吧 !仁道就是自己想要自立.还要树人,使别人也得以自立 ;自己想要显贵,还要帮助人,和别人一同显贵。能以身边的事物为实例逐步做去,可以说是实现仁道的方法了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