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书论语 09 子罕篇
子罕 【简介】
本篇共三十一章,记叙了孔子对学习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反映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点和主张。
孔子坚持仁,坚守礼,充满自信,渴望参政,敢于承担继承发扬殷周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孔子根绝了主观臆测、全盘肯定、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等四种毛病。
孔子主张年轻化,认为后生可畏,但人过四、五十岁再无所作为,也就没什么出息了。
本篇也记叙了孔子的学生和当时的一些人对孔子的评价 ,反映出孔子的品德、学识和能力的高超 ,在当时的社会上已享有崇高的威望。
子罕 【原文与译文】
第一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讲起关于利益、命运和仁德的道理。
第二章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的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呀!他博学多闻,而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便对弟子们说 :“我专于什么呢?专于驾车吗?专于射箭吗?我专于驾车吧。”
第三章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孔子说:“礼帽用麻制成,是符合礼仪的;现在人们都用丝制做,这样省俭一些,我随从大家。在堂下拜见君主 ,这是符合礼制的;现在大家都在堂上拜,这是骄傲放纵的表现。虽然违背众意,我仍然主张堂下拜。”
第四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戒绝了四种弊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第五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说道:“周文王虽然已经死了,但礼乐制度并没有丧失,现在不都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一礼乐制度,就不会让我掌握并负起传承的责任。天意既然并非要毁灭这个礼乐制度,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第六章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
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子贡说:“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多才多艺的呀。”孔子听到后,说道:“太宰了解我吗 ?我年少的时候,地位低贱,所以会干许多粗俗的活儿。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是不会多的。”
第七章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说:“孔子说过:‘我不被任用,所以学会一些技艺’。”
第八章
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大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是没有知识的。有一个农夫来问我,对于他的问题,我是一无所知的。但我就其问题的前后本末反复询问之后,将分析判断结果尽量告诉了他 。”
第九章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来,黄河也不再有龙马负图而出 ,我想行道教世怕是没有希望了吧!”
第十章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服礼帽的人和盲人 ,相见的时候,对方即使年轻,也一定站起来;在经过他们面前时,一定快走几步,以示敬意。
第十一章
颜渊喟【读愧】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颜渊深有感触地叹息说:“老师的道德学问,我越仰慕,越觉得崇高无比,越钻研探究,越觉得坚实深厚;看着它是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有条理有步骤的 善于诱导人,用典籍文章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道德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即使是用尽了我所有的才力,而老师的道德学问却仍然高高地立 在我的面前。虽然想追随上去,但是却没有办法追得上 。”
第十二章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 ,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 子病重,子路便让一名弟子去做孔子的家臣。在病情稍有好转时,孔子说:“很久了吧,仲由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我本来没有家臣,却一定要装作有家臣。我欺骗 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在家臣的侍奉下死去,宁愿在你们这些弟子的侍奉下死去,岂不是更好吗?而且我纵然不能以大夫之礼安葬,难道会被丢弃在道路上 吗?”
第十三章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
子贡说:“在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装子匣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道:“卖掉吧!卖掉吧!我等着识货的人呢! ”
第十四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要迁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陋规陋俗,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在那里居住,就不会鄙陋了。”
第十五章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才把诗乐订正了,使《雅》诗、《颂》诗都能配入到原来应有的乐部。”
第十六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母,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出外便服事公卿,在家就服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不因饮酒受到困扰,这些事我做了哪些呢?
第十七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说:“世间一切的消逝就是这样的吧 !昼夜不停地流去。”
第十八章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就象爱好美色一样的人。”
第十九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只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比如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就成了,但却停止了,那是我要停止的。比如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进而倒下去,那是我前往倒的呀。”
第二十章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听我讲话而精神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第二十一章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论颜渊,说:“可惜这个人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第二十二章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长出了苗而不吐穗开花的庄稼是有的。吐穗开花而不凝浆结实的庄稼也是有的。”
第二十三章
子曰:“后生可谓,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能料得到他们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然没有成就,那这个人也就不足以令人敬畏了。”
第二十四章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严肃的合于礼仪准则的话,谁能不听从呢?凭借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好听的顺耳的话,谁听了能不高兴呢?能分析思考以资鉴别才是可贵的。只知道盲目高兴而不加以分析思考,只是听从而不肯改正,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的了。
第二十五章
子曰: “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孔子说:“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道德学识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不要怕去改正。
第二十六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匹夫的意志却是不可以动摇的。”
第二十七章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用到何处能不好呢?’子路听了 ,一直都在念这两句诗。孔子又说“仅仅是这样,又怎么足以好呢?”
第二十八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第二十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三十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可以学到道的人,未必都能坚守道;可以坚守道的人,未必能通权达变。
第三十一章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诗上说“唐棣之花,摇动着先开后合。岂是不想念你,只因为你住的太远。”孔子道:“他是没有想念呀,如果想念的话,有什么遥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