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书论语 14 宪问篇


宪问 【简介】

本篇共四十四章,内容较多较杂,但主要记叙的是孔子对为政、为学以及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议论,反映出他的

政治、伦理,尤其是仁的观点和主张。

孔子认为为政要敬事安民,要做到这样,为政者就要修德行仁,选贤任能。

孔子认为搞学问应该为了修养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

孔子赞扬管仲作风正派,不要手段,为了为国为民的大事而不守“匹夫匹妇”的小节。

孔子认为君子应知耻、能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应上达仁义、应修己敬事、应不忧不惑不惧不患人不知己。

 

 

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只做官拿俸禄而无所建树;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照样做官拿俸禄而不能独善其身,这就是耻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至于是否算是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第二章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作为一个士,却只留恋安定的家庭生活,他也就不足以称作士了。”

 

第三章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直言直行;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仍然行为正直,不过说话要恭顺随和,不宜太直率。”

 

第四章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会说出富有哲理的话,但能说出富有哲理的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第五章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问孔子:“羿擅长射箭,奡【读傲ào】长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读集jì】亲自种庄稼,却得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者若人! ”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第六章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缺乏仁德的人是有的,小人中富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第七章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给他教导吗?”

 

第八章
子曰:“为命裨【读bì】谌【读沉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说:“郑国发布的政令,总是先由裨谌起草,然后经世叔加以推敲提出意见,子羽予以修改,最后曲子产润色完成。”

 

第九章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有人问孔子,子产的为人如何,孔子说:“他是个施恩惠于人的人。”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又问子西的为人。

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又问管仲的人。

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齐桓公把收回的伯氏的骈邑三百户赐给他。伯氏虽然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却终生没有怨言。”

 

第十章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不怨恨,是难以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第十一章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孔子说:“孟公绰的才能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绰绰有余,却不能胜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第十二章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才德兼备的人。

孔子说:“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经礼乐的修治,辅以文雅的气质,也就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过了一会儿,孔子又说:“现在要做一个完善的人就不必这样了。只要财利当前能够首先想到义,危难临头能舍生忘死,与人有旧约不忘当初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第十三章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 ,不取乎?”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听说公叔老先生不说 ,不笑,不取财物,这可信吗?”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人的过错。老先生讲话是适时而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讲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笑;按义的要求取财,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财。”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子说:“是这样的吗,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第十四章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日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伸凭借他的封地防城,请求鲁君确定臧氏的继承人,虽然有人说他此举不是要挟君主,我却不相信。”

 

第十五章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为人诡诈,好耍权术,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权术。

 

第十六章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说:“齐桓公以盟主身份,能九次召集多国的盟会,而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能力所致!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第十七章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当初,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作为纠的师傅,管仲不仅没有自杀殉主,反而投身桓公,做了他的宰相。”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蒙受异族的蹂躏统治了。难道要他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诚信小节,自杀于沟渠,从此无闻于世,没人知晓吗?”

 

第十八章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阉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于文子的荐举,和公叔文子同样做了卫国的大臣。孔子闻听此事后说:“公叔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第十九章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这样,卫国为什么没有败亡呢?”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

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祝鮀主管宗庙祭祀,王孙贾全权统率军队,像这样,卫国怎么会败亡呢?”

 

第二十章
子曰:“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

孔子说:“说大话不惭愧的人,要他做起来就难了。

 

第二十一章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齐国的大夫陈成子把国君齐简公杀了。孔子听说后,立即洗澡斋戒去朝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 ,请您出兵讨伐他。”

公曰:“告夫三子。”

鲁哀公说:“你去报告三位大夫吧!”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知道了这件事,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报告三位大夫吧!’”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孔子前往三位大夫处报告,三位大夫都不同意出兵讨伐 。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知道了这件事,不敢不来报告。”

 

第二十二章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犯而之。”

子路向孔子请教事奉君主之道。

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规劝他。”


第二十三章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通达仁义,小人通达财利。”

 

第二十四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充实自己而学习的。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沽名钓誉给人看而学习的。”

 

第二十五章
蘧【读qú-蕖】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蘧伯玉派人来看望孔子。孔子请他坐下,然后问道:“蘧老先生现在做什么?”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很想少犯过错,但未能做到”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赞叹道:“好使者!好使者!”

 

第二十六章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谋划那里的政事。”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的职务范围。”

 

第二十七章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可耻,因此往往是他做的超过他说的。”

 

第二十八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点,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子贡说:“老师说的正是他自己呀。”

 

第二十九章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平时爱议论他人的短长。

孔子说:“赐呀!你自己是不是都好呢?我可没有这种闲功夫议论别人。”

 

第三十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一个人不要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担忧,只担忧自己没有实际的本事。”

 

第三十一章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却能在事前发觉,这就是贤人哪。”

 

第三十二章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读西xī】者与?无乃为佞乎?”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忙忙碌碌,到处奔波呢?不是为了显示你的才能吗?”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孔子说:非敢显示才能,而是憎恨那些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现状,性情固执的人。

 

第三十三章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倍受称赞并不是因为它有好的脚力,而是因为它驯良解人的品德。”

 

第三十四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和我有仇怨的人,您看怎么样?”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曾对你有恩德的人呢?应该用正直无私的行为来报答仇怨,用恩德报答恩德。”

 

第三十五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孔子说:“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呀!”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能够了解老师呢?”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从浅显处下功夫,逐渐向上领悟天理。了解我的恐怕只有天吧!”

 

第三十六章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公伯寮在季孙那里诽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说:“季孙氏已被公伯寮迷惑了,我还有能力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体置于市场上示众。”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孔子说:“我的主张能够得到推行,是命运决定的;我的主张不能推行,也是命运决定的。公伯寮又怎么能和命运相争呢!”

 

第三十七章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孔子说:“有的贤者已逃避乱世隐居起来,次一等的则逃避到别的地方,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还次一等的回避恶言恶语。”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有七位了。”

 

第三十八章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口:“奚自?”

子路在石门城外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看城门的人问他:“你从哪里来的?”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道:“从孔家来?”看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非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第三十九章
子击磬【读庆qìng】于卫,有荷蒉【读溃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 ,硁硁【读坑kēng】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孔子在卫国时,一天正在敲磬,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说:“听这磬声,我料定这个敲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这硁硁的声音多么朴实呀!它好象是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没有人了解,就算了吧。水深就连着衣服涉水过去,水浅就提起衣裳涉水过去。”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说:“竟然如此!照这样考虑问题,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第四十章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张问孔子:“《尚书》上说:‘殷高宗住在凶庐,为他的父亲守孝,三年不过问政事’,这是什么意思?”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言。君薨【读轰hōng】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读肿zhǒng】宰三年。”

孔子说:“不仅高宗这样,古人都这样。君主死了,继位的君主都须三年不问政事,这期间,有官都要听命于宰相。”

 

第四十一章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欢礼,一切按礼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第四十二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

曰:“如斯而已乎?”

子路又问:“象这样就够了吗?”

曰:“修已以安人。”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他人安乐。”

曰:“如斯而已乎?”

子路接着又问:“象这样就够了吗?”

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就是尧和舜也还不能完全做到呢。”

 

第四十三章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看见孔子来了,很傲慢地蹲在那里等着。

孔子对他说道:“你小时候不懂得谦恭孝悌,长大了也没有什么作为,如今老而不死,真是个祸害。”说完就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第四十四章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子曰:“益者与?”

一个阙党的儿童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个小孩儿是要求上进的人吗?”

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到成年人的位置上,还看见他与长辈并行。这不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