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书论语 19 子张篇

 

子张 【简介】

本篇共二十五章,记叙了孔子的几位弟子子张、子夏、子游、子贡的言行,反映了他们对孔子学说的各自理解和发挥,以及对孔子的崇高评价。

孔子的弟子都能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主张。都倡导仁和礼、重视修养道德、注意大节等。子夏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以致其道”。曾参强调孝道。子贡认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评价孔子的思想品德像日月一样光辉,认为“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子张 【原文与译文】

第一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其可已矣。”

子张说:“一个士遇到危难时,能够为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见到有利可图时,便思考是否合乎义而不苟得;祭祀时便思考是否恭敬端肃;临丧时便思考是否能够尽哀,这样也就可以了。”

 

第二章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遵守德而不能使它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能真诚统一,这样的人,有他怎么能算有?没他又怎么能算无呢?”

 

第三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 :“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 “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么样结交朋友。子张反问道:“子夏是怎么说的?”

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结交的就和他往来,不可结交的就拒绝。’”

子张说:“我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能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善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个大贤,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别人就会拒绝我,我又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第四章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虽然说狭隘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要进一步达到深奥精微的境界,恐怕就阻滞不通,无所适从了,所以君子不学这种技艺。”

 

第五章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一些过去所不懂的新知识,每月都能温习已学到的知识,能这样做,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第六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学多闻,志向真诚纯一,急迫询问不懂的道理,周密思考眼前的事物,能够这样做,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七章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种工匠止息在市集贸易之处,以成就他们的事。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他们的道。”

 

第八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加以掩饰。”

 

第九章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的气质风度给人以三种变化:远望他,庄重严肃;接近他,温和亲切,听他讲话,声色俱厉。”

 

第十章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要先获得老百姓的信任,然后才役使他们 ;如果没有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役使他们,那老百姓便以为是在害他们。此外,也必须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直言劝谏;如果没有取得君主的信任就进谏,那他便以为是在诽谤他。”

 

第十一章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一个人在大的德操上是不可越过规矩范围的,至于行为上的小节,有时稍有出入是可以的。”

 

第十二章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那些学生,做些洒水扫地、应酬答对、迎送客人的事情,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些都是细微、渺小的事呀。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就说:“咳!子游的看法是错误的!君子的教学方法,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如同对待草木一样,是要根据它们的生长性质区别对待的。君子的教学方法,怎么可以随意诬篾呢?有始有终的人,大概只有圣人吧!”

 

第十三章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恪尽职守,政绩优良,就去学习;学习专心致志,成绩优良,就去做官。”

 

第十四章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遇到丧事能够尽哀就可以了。”

 

第十五章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的为人,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第十六章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说:“子张容仪庄严大方,而内乏修养,很难和他一起达到仁。”

 

第十七章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讲过,人的亲情没有自动表达流露出来的,如果有的话,一定是父母的丧事吧!”

 

第十八章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说:“我听老师讲过,孟应子的孝行,其它方面别人都能做到,而他不更改他父亲的旧臣和他父亲为政之道 ,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第十九章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去向曾子请孝,曾子说:“ 在上位的人背弃了正道,民心涣散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掌握了他们犯罪的实情,就应怜悯他们,而不应该欢喜 。”

 

第二十章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象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讨厌身居下游,因为一旦处于下游,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推到你的身上。”

 

第二十一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象日蚀、月蚀一样:他有了过错,人人都能看见;等到改正过错之后,人人都仰望着他。”

 

第二十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

子贡回答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没有失传,还存在于人间。贤能的人能识别文武之道的精华,不贤的人只能知道它的细微末节。文武之道是无处不在的。我的老师什么不学呢?又何尝有常任不易的老师呢?”

 

第二十三章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子贡胜过仲尼。”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宫室的围墙作比喻吧,我的墙只有肩头这么高,站在墙外就可以看宫室内的珍物玩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不能找到门走进去,就看不见宗庙的威严壮观,和众多宫室的富丽堂皇。能够找到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老先生这样说,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第二十四章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会造成什么结果的!仲尼是不可诽谤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就好比天上的日月,是无法越过的。虽然有人面对日月要自绝,那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第二十五章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个谦恭的人哪,难道仲尼真的胜过你吗?”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能使人看出他的聪明,也能使人看出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能不慎重。我的老师没有人比得上,这就象上天不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的 老师如果能得到治理邦家的机会,正所谓要老百姓依礼而立,老百姓就会依礼而立,要引导带领老百姓,老百姓就会随之而行,要安顿抚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引颈 来归,要发动号召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老师活得光荣,死了令人悲痛,我怎么比得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