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四书孟子 00 简述
孔孟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影响极深 ;孔子 、孟子名满天下。孟子与孔子齐名,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主张,并以其名命之 。
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对他的尊称。他是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孟子生卒年代不详,据推测约在公元前372年至289年。
孟子也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受到一些国君的隆重接待,并曾一度担任了齐宣王的客卿,但因他的“仁政”思想难于被当时推行“霸道”的各国国君 们所接受,他的主张多不被采纳。所以他在62岁以后,就回到了故乡,和弟子万章等一起,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把《诗经》、《书经》和孔子的思想融合在自己 的思想主张里,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脑海里 - 天下统一,政治清平 ;天子圣明,大臣贤德;礼制完美,法度合理;君爱民,民拥君;民风朴素纯厚,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 。但他的理想的来源却是尧舜禹汤文武所建立的社会模式,理论依据也是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孔子的思想道统。
孟子也是一位力行者,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去游说,希望各国国君接受他的主张。
孟子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原则 。他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他信心十足,敢于承担历史重任 ,曾自豪地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在与诸侯的交往中,始终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以王者之师自居 。齐王托病召他入朝,他也托病拒绝,不去朝见。他认为对诸侯要藐视,不要看重他们的门庭高大,姬妾如云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所以他坚持礼的原则,进退有节,对无礼决不让步;对于馈赠,也是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不接受。
关于孟子的言行主张,宋儒;王应麟给概括为“讲道德 ,说仁义”六个字。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上。”“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仁政以性善论为出发点,以孝悌作为推行仁政的方法和依据。他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王行仁政就要得民心,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要求君主要与民同忧,与民同乐。
孟子反对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但他不反对正义的统一天下的战争。他极力赞扬“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战争行动。
孟子反对暴政和暴君,认为暴虐百姓的天子,也只能叫做“独夫”、“民贼”,杀掉他也不叫“轼君”。他甚至认为君主如果履次犯错误而不听劝谏,就可以“易其位”。
孟子在经济上主张解决土地问题,注意发展生产。他提出:“制民之产”。具体办法是实行井田制。他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再能“省刑罚,薄税敛”,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天下也就太 平了。
在经济上,孟子还强调社会分工,认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应重视商业活动。其措施是:保护中小商人,免征商品税,反对奸商垄断;保持合理价格,反对“市贾不贰 ”。
在伦理道德上,孟子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作用。他主张 “以德服人”,所以提出在人民温饱之后,要进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孟子主张先义后利,他对梁惠王就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了强调义比利重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不朽主张。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性本善,他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性善主张,也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天命观。认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此天之所于我者。”“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在对待天命的问题上,既强调天命的客观作用,更强调主观的积极性,强调事在人为,反对自暴自弃。
孟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倡“良知”,“良能”,认为人的知识、仁义礼智等,是人心所固有的,是天赋的。他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心之富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孟子在方法论方面,认为只有“中道”才正确,如,“子莫执中,执中者近之。”但他同时还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主张在坚持中道同时,还应有所变通,如:“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就是强调灵活性。
孟 子的言行中,有些也涉及到美学思想。他首先把道德伦理本身,看作审美对象。他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认为道德、伦理也能通过思维,给人以 审美愉快。他认为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也是一种充满自豪感的审美愉快。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还说: “我善养吾诰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则塞于天地之间。”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
当然,孟子也指出美感的普遍性,如,“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以及“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 ,不若“与众乐乐”的美的共同性。
《孟子》一书作为论说文,把政治,哲理和文学相结合 ,其艺术性和辩论风格,都有突出特点。孟子在议论中 ,由于胸中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对暴政、霸道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权贵的藐视,所以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在辩论的方法上,巧妙得当,有时 巧接话题,寓批判于鼓励之中;有时欲擒故纵,诱敌深入;有时迂回包抄,一举歼灭;有时从侧面说起,突然袭击……。
孟子在议论中,常常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使得说理更深刻,而表现形式则鲜明生动、形象,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孟子的语言充满感情色彩,它严谨而流畅、委婉而犀利、豪放而细腻,在泼辣明快中,喷发出热烈的情感 。这些都足以为后世所借鉴。
孟子生活在古代春秋时期,其思想必然具有时代特点和局限性。
《孟子》 ˉ 书的体例与《论语》相同,都分成“篇”和“章” 。每篇的篇名,则摘取该篇的开头几个主要的字来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