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 ”,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1948年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就一直被周边的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建国占据了他们的家园。

在以色列的南部有敌对的埃及,

东部有控制着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的约旦国,

北部有同样敌对的叙利亚。具体地来讲,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对以色列的威胁最大;

在东边,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约旦河西岸,不断和以色列发生低度冲突;

在以色列东北部,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附近,也不断与以色列相互炮击。可说是四面楚歌。

更加复杂的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卷入这场冲突:

1. 美国的支持以色列人,有大批美国和北约成员国提供的西方先进武器装备;

2. 苏联则支持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并提供苏制飞机、战车、大炮等武器装备。埃及总统纳赛尔在苏联的支持下 ,联合约旦和叙利亚,准备与以色列决一死战,把整个以色列国全部摧毁。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后,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共和党)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任期1953年01月20日-1961年01月20日

(第42,43届美国总统)

生于1890年10月14日

逝世1969年03月28日

1957 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美国国会提出了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为了维护中东国家的领土完整和 政治独立”,抵抗“共产主义侵略”,可向中东国家提供援助 ,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授权他对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发展他们的经济。这个“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这时候出台这 个计划的目的,是想利用英国、法国在侵略埃及战争失败后中东出现的“力量真空”,进一步排挤英国、法国势力,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进而称霸中东地区。

美国的“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遭到了埃及、叙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的反对。

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反对夏蒙政府接受“艾森豪威尔计划”的斗争。美国出兵干涉。但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下,夏蒙被迫下台,美国军队亦被迫撤出黎巴嫩领土。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爱国军官卡塞姆领导自由军官发动起义,推翻了费萨尔王朝,并于1959年3月24日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系。

1956年11月,约旦宣布废除1948年签订的英约同盟条约 。

1956年,一些巴勒斯坦革命者组织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

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5年1月1日,“法塔赫”开始进行反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在中东地区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时候,前苏联势力进一步加紧渗透。它向埃及提供价值5亿英镑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并与埃及达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提供1亿英镑贷款的协议;在叙利亚取得了扩建铁路和开发石油的权利;同伊拉克缔结军援协定。

以色列不甘心自己在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一直在疯狂进行扩军备战。

1967年3~5月,为了增强以色列的军事实力,美国给以色列送去400辆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并从美国空军抽调1000多名“志愿人员“,去加强以色列空军。在美国支持下,以色列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

1966年11月11日~13日,以色列以3名边防警察踩响地雷被炸死为名,用装甲车、炮兵和空军袭击约旦萨木村,烧掉该村125间房屋,伏击约旦军,使约军死伤50余人 ,进行了自第二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挑衅行动。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埃及总统纳赛尔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从埃及边界一些地区撤走。

1967年5月22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又下令封锁亚喀巴湾 ,禁止以色列船只和运送以色列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过。

1967年5月23日,以色列以埃及宣布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以色列认为这是对以进行战争威胁,决定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

1967年6月5日,在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之后, 以色列突然进攻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就这样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双方的军力如下:

  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
军队 33万人 25万人
坦克 2300辆 1000辆
飞机 570架 300架

以 色列地面部队 5个师以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在空军的掩护下,分路进攻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埃及守军奋起抗击。以色列军反复攻击占领上述各地后,分三路向伊斯梅利 亚、苏伊士、陶菲克港进攻,炸毁苏伊士城80%、塞得港30%的建筑物,8日全部占领西奈半岛 。埃及军队撤到苏伊士运河以西地区。

1967年6月5日,同一天,以色列装甲部队在飞机支援下 ,同时对南面的耶路撒冷旧城和北面的杰宁城发动进攻。约旦军队被迫后撤。

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于约旦河以西约4800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旧城。

1967年6月8日,以色列军队同约旦军队战斗,同时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进行牵制性作战,在结束对约旦的作战后。

1967年6月9日,以色列军队向叙利亚发动全面进攻,但遭到叙利亚军队的英勇顽强抗击。

1967 年6月10日,以色列军队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大片地区,以军攻占了俯视以北部平原地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戈兰高地的制高点。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最后到 达黎巴嫩的输油管。至此,以色列军队才歇手停火。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也在美国、苏联两国的威胁下停止了抵抗。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进行了6天。双方死亡人数与损失如下。

  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
军队 死亡4300人,受伤6100余人,被俘和失踪7500余人, 1000人
坦克 960 400辆
飞机 440架 40架

 

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区,面积共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以色列本土面积的3倍,迫使近100万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的生活。

 

埃 及、约旦、叙利亚等国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装备与以色列相比原本要占有优势,可以击退以色列的侵略。但是,由于美国给予以色列大力的支持,不仅给以色列以新的 武器和装备,而且还派出1000多名空军“志愿人员” 。同时,前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却害怕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背弃了对埃及等国援助的诺言,袖手旁观,拒不给补充飞机和其它武器。因此,埃及、约旦、叙利亚等 国不得不在单独抵抗时遭到失败。

 

1967年11月22日,安理会通过了第242号决议,要求以军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结束交战状态;尊重并承认这一地区每一个国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的权利。242号决议成为以后阿阿拉伯与以色列和谈的基本原则。

 

以 色列军队 发起进攻后,分数路指向埃及西奈半岛、加沙、耶路撒冷、约旦河以西和叙利亚戈兰高地。同时,以色列120架作战飞机倾巢出动,对埃及主要飞机场发动突然袭 击。在以色列飞机狂轰滥炸下,仅两三个小时埃及340架飞机中有300架被炸毁,机场变成一片废墟;约旦和叙利亚的空军也相继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突然袭击。